原文出處:
http://taiwan.cnet.com/enterprise/technology/
不管表面如何,微軟堅持不會減少對網路瀏覽器的興趣。
微軟宣佈擊敗網路瀏覽器以前的龍頭Netscape已經有好幾年時間,而自從上次IE瀏覽器的全盤升級之後已經有好久的時間。現在已有批評聲浪指出,微軟正在實現古老的預言──微軟擁抱及擴大瀏覽器功能,只是為了要消滅瀏覽器。
但微軟反駁這項看法,認為IE升級版遲遲不出正反應出微軟在下一代瀏覽器所投入的工作。如果微軟的計畫成功,將會把網路瀏覽器帶進全新的領域──就許多方面來看,完全超越了瀏覽器。
由於這些新的功能只有下一代Windows作業系統的使用者才享用得到──也就是未來要發表的Longhorn,因此瀏覽器功能預計將會是客戶升級作業系統的有力理由。
「說我們在這方面什麼都沒做,完全不正確。」微軟的Windows用戶端平台及文件小組總經理Michael Wallent表示。「我的團隊非常的大,過去三個月及半年來,一直很努力工作…我們完全沒有忘了IE。我們很在意這塊市場,這非常重要。」
網路開發者及網友若是懷疑微軟忽視/不關心瀏覽器,實在也是情有可原。
微軟瀏覽器最近一次的大幅更新為2001年8月的事。2003年的夏季微軟中斷了麥金塔版的瀏覽器,並表示,不再推出獨立版的IE。上個月,微軟在推出的Service Pack 2(SP2)裡也發佈了IE的安全功能,但表示,只有XP的使用者才能享有此功能的改進。
IE曾經因遵守標準而備受讚揚,但現在卻反而遭網路開發者抨擊為過時。同時,也有人高聲呼籲,這款瀏覽器對CSS(Cascading Style Sheets)及PNG(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)影像格式等一些基礎的網路技術缺乏支援,而且還缺少了普受歡迎的一些功能,如標籤瀏覽。
爭論的核心在於,微軟長期以來堅稱,瀏覽器並不是軟體的一個獨立部份,而只是Windows作業系統的一個功能。在未來Windows的發表裡,也就是 Longhorn,網路瀏覽器功能將深深的嵌入到應用程式裡,這無異於要更加確認瀏覽器只是Windows介面的地位,而不是電腦使用經驗的核心。
「微軟希望看到豐富應用的發展轉移到用戶端。」Xamlon公司提供的開發工具採用了微軟Longhorn的同樣方法,該公司執行長Paul Colton表示。「他們不擁有網際網路,但他們擁有桌面。」
微軟獲利主要來自於Windows作業系統及Office辦公室套裝軟體的銷售,他們不願讓網路瀏覽器威脅到這些事業。多年以前,電腦產業及華爾街同時看到,網路及瀏覽器的高度功能性,事實上很可能降低作業系統及桌面應用的重要性,搶走消費者。
這個可能性在電腦某些領域裡多少已經實現了,例如網頁化的電子郵件(web-based e-mail)。微軟在1997年買下Hotmail服務時就看到了這個威脅。
更深入來看,微軟當時也面臨了一些瀏覽器新創公司如Netscape的威脅──這家公司曾經擁有85%的市場。微軟買下了Spyglass,並將它的瀏覽器技術轉到了IE裡。在經過一翻激烈的行銷作法之後,微軟也遭反托辣斯官司纏身,微軟對Netscape猛下重手,一直到IE超過95%瀏覽器市場為止。
儘管被判了反托辣斯之罪,但微軟的瀏覽器策略依然可以安然無恙全身而退。
業界不少人士抱怨,微軟在瀏覽器市場藉著「擁抱、擴張、消滅」的策略,企圖消滅Web開放性的威脅,好一手主導整個瀏覽器市場。藉由把技術擴張到業界標準之外,微軟可以強迫網路開發者以IE來為自己的網站做編碼並捨棄其他標準。結果是,對手瀏覽器常常無法正確顯示網頁,而成為被邊緣化的競爭者。
IE開發人員聲討
微軟一直排拒開發人員要求支援W3C標準的呼應,現在這些開發人員已經開始發動網友放棄IE改用符合標準的瀏覽器,如Mozilla基金會的「火狐狸」(Firefox)。
對IE名聲影響最大的是,包括美國政府的CERT(電腦緊急救援小組)等安全顧問對微軟瀏覽器的使用發出警告。(CERT稱贊SP2的安全改進,但是半數未付錢升級到XP的Windows使用者無法取得。)
網路上有多少人回應這項呼籲而放棄IE不可得知。有些網站指標指出微軟市場佔有率在下滑,但是還沒有研究數字足以顯示IE在網路上有重要的使用者流失。
由於缺乏功能更新,有人認為微軟的行為似乎顯示出它並不在意IE的市場佔有率,特別是以消費者行為當測量指標時。
「我認為,此時瀏覽器多少讓微軟所忽略了。」RedMonk分析師Stephen O'Grady表示。「不管Firefox和Mozilla得到了多少注意,微軟還是認為市場佔有率事實上沒有明顯的下滑…消費者很重要──他們是驅動潮流的一群人。但是對微軟來說,商業使用者佔去了80%的營收,這也正是他們所最關心也是最極力要保護的地方。」
不管是對商用還是消費性電腦,微軟都投入了Web-based的技術以減少瀏覽器的衝擊,特別是那些足以強化Windows優勢的地方。
例如,微軟就希望在Longhorn裡設計全新的Windows應用,提供類似於現今瀏覽器的更佳使用方式。去年十月微軟對開發者發表Longhorn 時,微軟以Amazon.com展示了這種程式的運作,提供一種原型的相機商店,不但可以利用Amazon的資料庫,也為商店的導覽提供了更多的互動與視覺方式。
微軟新的Avalon繪圖引擎及XAML(延伸式應用標示語言)程式模式讓公司企業可以撰寫出容易透過網際網路互動的Windows應用。這些應用可以自己獨立執行,或者是在瀏覽器內──不過只能在Windows系統裡。
「2001年我們開始做Avalon時,希望能夠打破瀏覽器內外的分界。」微軟的Wallent表示。
他表示,「微軟並不認為大多數的網站會決定放棄瀏覽器。經常在網路上存取的資訊──如新聞、股市消息,以及購物等,就算在Longhorn,都還是比較適合留在瀏覽器中上。」
反而,Wallent表示,微軟試圖要讓公司企業已經寫好的桌上型軟體,可以更容易連接上網。同時這也有助於讓企業願意讓更多的軟體在客戶的電腦上執行──例如一些照片網站,如Ofoto,就是這麼做。
Xamlon公司基本上也是相同的願景,它在Longhorn之前就將XAML帶進市場。以Xamlon版XAML撰寫的應用,可以在瀏覽器內執行,但只有在Windows環境下可行,而且是在IE裡。至少目前是如此。
Colton表示,這個方法固然對微軟有利,但也同時對消費及商業使用者有利。「對使用者來說可帶來更豐富的使用經驗,這是個事實。」
微軟也為此方法辯護。「我們並沒有想要把網際網路據為己有,」Wallnet表示,他指出微軟無意把所有的Web內容都開發到Avalon中。
當然,微軟僅需找到幾家願意配合推出Windows工具的廠商就可讓該平台大佔優勢,畢竟當前只要符合標準的Web瀏覽器在哪一種作業系統下都是平起平坐的。
瀏覽器威脅
另一方面,現在瀏覽器也搶走越來越多作業系統所處理的工作。這已經被視為瀏覽器的可能威脅,在傳出Google可能繼續把地盤從搜尋擴大到電子郵件及瀏覽器,甚至是即時傳訊之後,再次點燃了這股恐懼──瀏覽器基本上可以提供一個相當於Windows或非Windows PC的存取平台。
「如果像Google等一類的公司能夠在瀏覽器上提供豐富的應用,而且是跨平台的,那麼就值得期待了。」Colton表示。「這又讓微軟回到瀏覽器戰爭的原點。」
Wallent表示,他並不擔心有朝一日能夠這麼容易寫出Office及AutoCAD類似的程式,隨便就可在任何電腦上執行。「我想我不認為有這樣的未來。」Wallent表示。
不過,微軟到底會在IE上投入多少工作,仍然沒有解答。
就微軟強調Avalon及XAML來看,O'Grady懷疑,微軟為了IE所投入的研發是否值得──如果Longhorn照它所希望的方式執行的話,IE平台將失去其重要性。
同時,他也提出微軟對瀏覽器忽視程度的問題。
「一樣的,我還是不解,」O'Grady表示,「微軟只要加入諸如標籤瀏覽的新功能,就可以自動破除目前許多的一些基本批評。我不懂技術上的相關問題,但像微軟這麼大的公司怎麼可能做不到。我唯一得到的結論就是:瀏覽器對微軟已經不如以前那麼重要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