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在 FreeBSD 上 Firefox 的中文化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:
1. zh-TW.xpi + Locale Switcher
優點: 可同時自行裝多國語言版 缺點: 要先找檔來裝
2. 裝 linux_base + linux-gtk2 直接用 Linux 的
優點: 一開始裝就有中文了
缺點: 要裝一堆可能日後不太用到的
(如果日後不會用到 linux-base 的話)
3. 主要是我參考 piaip 的文章及 mozilla-jlp, run-mozilla.sh 的作法
作成
http://bbs.ilc.edu.tw/chinsan/firefox-zh_TW.shar
(正體中文)
http://bbs.ilc.edu.tw/chinsan/firefox-zh_CN.shar
(簡體中文)
(以下說明一下作法, 日後如果有人有興趣要繼續維護的話 :p)
作法很簡單,其實就是先把 /usr/X11R6/lib/firefox (${FIREFOX_HOME}) 內的
chrome 目錄中的 chrome.rdf, installed-chrome.txt 先備份
然後把抓來的 zh-TW.xpi 解開,
把 work/chrome/zh-TW.jar 放到 ${FIREFOX_HOME}/chrome
用 files/installed-chrome.txt 覆蓋原先的 ${FIREFOX_HOME}/chrome/ 的原檔
接著就是清除原先 chrome 的登錄檔
${RM} -rf ${FIREFOX_HOME}/chrome/overlayinfo
${RM} -f ${FIREFOX_HOME}/chrome/*.rdf
${MKDIR} ${FIREFOX_HOME}/chrome/overlayinfo
${RM} -f ${FIREFOX_HOME}/component.reg
${RM} -rf ${FIREFOX_HOME}/extensions
最後就是重新建立 chrome 的登錄檔了
(cd ${FIREFOX_HOME} || exit 1 ; \
./run-mozilla.sh ${SETENV} LD_LIBRARY_PATH=. MOZILLA_FIVE_HOME=. \
${REGXPCOM} || true ; \
./run-mozilla.sh ${SETENV} LD_LIBRARY_PATH=. MOZILLA_FIVE_HOME=. \
${REGCHROME} || true ; \
./run-mozilla.sh ${FIREFOX_BIN} -register )